什么叫亲子关系?听过一个最有说服力的答案:
“所谓的亲子关系,就是一段能保持正常沟通的亲子联系,如果你和孩子之间一说话就生气、一开口就嫌烦,那这样的关系还谈何影响力呢”
没错,亲子关系的存在就是为了产生影响力,让养育孩子这件事能变得更简单一些
可事实上,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亲子关系都是剑拔弩张,家长一生气、孩子的脾气反而还更大一些了
有位妈妈就向我抱怨说:
“明明是孩子不懂事,做错了事,我只是生气地批评他几句,刚想说出自己的付出和委屈,孩子就暴躁地让我闭嘴,难道我真的欠他的,就该受孩子这个气吗”
讲真的,亲子关系里孩子比父母脾气还大背后的原因,其实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,只有弄清楚这一点,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
记得兰妈和女儿因为一件事产生争执时,我刚开口说话,女儿就脾气暴躁地对我嚷嚷,我骂她白眼狼,她怪我不爱她
一瞬间,本来就不太和谐的关系瞬间变得更加剑拔弩张了
当我们再次因为没有达成的意见而继续争吵时,我发现所有的辩论在那一刻都没有任何意义了
孩子觉得我不爱她,我也觉得她就是一个冥顽不灵、说什么都不开窍的学困户…
直到,两个人都恢复冷静之后,女儿为了心心念念的愿望对我服软说:“妈妈,求求你了,就听我一次,好不好嘛”
我瞬间明白了孩子顶嘴、比家长脾气还大背后的逻辑:渴望得到支持和认可
特别是他们被明显拒绝或者打压的时候,反抗和不服气就成了情绪里的领头羊,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、自然也被情绪牵着走了
所以,当我们发现孩子对我们脾气很大、也不尊重人的时候,就更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了,引导孩子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,亲子问题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
比如,以下5种沟通形式,就能有效避免孩子被情绪牵着走:
01
闲聊时
一定要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
和孩子聊天,最需要的实际就是情绪上的支持和倾听,只有让正能量在孩子的周围流动起来,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心灵滋养
曾经,听过这样一段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:
有一个妈妈,正在忙工作的时候女儿在旁边不停地叽叽喳喳,为了不影响文档的审阅效果,她只好戴上耳机把内容转换成文字朗读形式以做修改
当耳机里的声音逐渐遮盖了孩子的声音时,心情瞬间都变得舒畅了,隐约再听到依旧叽叽喳喳,还问她“是不是”的弱小声音时,她直接是不做思考地点点头
听到文件审阅结束,摘掉耳机再和女儿简单闲聊几句时,女儿居然直接抱住她,嘴里还说着:“谢谢你,妈妈”
妈妈很纳闷,她根本什么也没做呀
直到女儿继续用稚嫩的声音告诉她:“今天真开心,因为妈妈第一次认真听我把话说完,还点头认可了我”
那一刻,妈妈愣住了
原来,只是太忙里无暇顾及的随便点点头,竟收获了孩子的感激和认可,而孩子真正渴望的讲话方式,也根本就不是所谓的观点交锋,是来自于安静倾听中的尊重、还有心灵交流
只要孩子得到了足够多的倾听、理解、还有尊重,那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自然跟着多了起来
02
沟通时
学会看见孩子困境提供支持
没有人能坦然接受所有的批评、贬低、还有打压,负能量的话听多了,整个人也会散发着让人无法靠近的负能量气场
小区邻居家的儿子,在说起家人时,他开口就是一句:“我恨我的父母,真希望他们是个哑巴,那样我就不用再继续遭受他们的语言伤害了”
原来,自从男孩记事开始,他的父母不是批评谩骂、就是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
在学校被欺负了,父母首先会责怪他惹事生非
好不容易经过努力取得了一次不错的成绩,兴高采烈地把卷子拿回家给父母看,得到的也是冷冰冰的一句:“才考这么点分,有什么好高兴的,离好学生标准还差得远呢”
就这样,在父母日积月累的语言伤害下,男孩彻底崩溃了
不愿意做的事情说什么也不做,根本不会给父母面子,面对父母再一次疾言厉色的语言羞辱,他也是无所谓地回一句:“随便你们,爱怎么想就怎么想,想怎么说也就怎么说”
那种在眼里都看不到光,在嘴巴里也听不到阳光之气的感觉,就恍若一朵枯萎了的花一样看不到生机
...
是呀,渴望被赞美和认可就是人的天性,孩子也不例外,如果您不想孩子整日郁郁寡欢、摆烂没有目标,那就从沟通上多发现孩子的困境,然后再积极提出该有的帮助和支持
在具体、诚恳、还有包含关爱的语言肯定下,相信孩子一定会突破一个又一个困境,最后建立一个稳健又充满自信心的强大心理
03
相处时
对孩子的进步多说欣赏之词
向孩子反馈积极的正向能量,一直是一个家庭获得幸福的公开秘密
越是情绪高的家长,和孩子讲话的时候也越容易养出孩子身上的乐观自信
具有励志性的故事:
一个男孩,是全村公认的“最坏孩子”,在他9岁那年,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
当时,见面的第一次,父亲就向继母介绍说:“亲爱的,你要小心这个坏孩子,他全身上下没有一点是好的,他已经让我精疲力尽、没有教好的希望了,说不准明天早上就会拿着石头故意往你身上扔,还可能会做出很多让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”
听完这些话,男孩落寞地低下头,似乎已经做好了被继母批评的准备
可出乎意料的是,继母先带着微笑走到他的面前,然后托起头认真地看着他,再转身对着丈夫说:“你错了,他才不是坏小孩,而是一个特别有创造力的聪明男孩,只不过是他还没有遇到欣赏他热情和优秀的人”
继母的话,瞬间让男孩心里暖烘烘的,眼泪也似乎不受控制地滚落下来
自此,继母就凭着那番话,和孩子建立了如朋友一般无话不谈的深厚友谊,也是那样一句话,让男孩一改往日的调皮,成一个整天把聪明劲用在研学苦读上
...
所以,赢得孩子心的最好办法,就是用欣赏的态度去和孩子相处,能发现孩子的进步,也不吝啬语言地多对孩子说一些表扬和赞美的话
在这种无条件支持、和情感同屏的共振能量改变下,孩子身上的自尊自信、还有归属感都会得到有效提升
04
陪伴时
蹲下身感受孩子眼中的世界
一个父母合不合格、能不能把孩子教育成功,其实从平日里陪伴孩子的态度就能看得出
下班回家的路上,就看到一个小女孩跟在妈妈身后小跑着,由于跑得太快的惯性作用,跌跌倒倒地好几次从地上爬起来
妈妈转身看到后,还不忘责怪孩子:“跑那么快干嘛?现在摔了吧,看你以后腿上留疤了怎么办,丑死了”
才4、5岁的模样,看起来委屈巴巴的,心里面也肯定是难受极了
我想,小女孩当时跑那么快,一定是害怕极了,生怕再跑慢一点就被妈妈抛弃,追不上妈妈了
记得兰妈小的时候,大概也是5岁左右的样子,奶奶到地里干活,我小跑地跟在身后,一个不小心,突然就跟滚南瓜一样,从山坡的一边滚向另一边
太大的冲击力,以至于脑袋当时就被磕了一个洞,流血不止
而奶奶听到我的呼救后,看到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骂我,再加上那时候太穷又没钱去医院,奶奶只好在家里用一些土方法治疗伤口
结果,天气太热,还出现了感染,后面直接把整个头发都剃光了
也就是从那以后,我再也没有追在奶奶身后,小时候摔伤、被嘲笑光头的一幕幕,导致我现在都无法治愈心里面的自卑感
陪伴,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个监护的事儿
事实上,陪伴对于孩子来说,还是一个透过眼中能看到色彩、看到爱意的光明聚集
你想让孩子为你打开心灵的窗户,那就需要学会做一个能蹲下身子和孩子沟通,能在孩子走得慢时放慢脚步和孩子并肩齐行,还能认真去回答孩子每一个问题的高陪伴质量父母
05
习惯时
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积极进步
好的教育,从来都是父母跟着孩子一起努力,而不是站在一旁趾高气昂地指挥孩子干什么
有一个朋友,分享了一个亲眼所见的真实例子:
那一次,她去亲戚家做客,刚走进门就发现亲戚的两个儿子都窝在沙发的角落里玩游戏
亲戚让他们见到客人要喊人,两个孩子的头始终都没有抬一下,嘴里也是说着组队时的游戏话
直到,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到家里多了一个人,还特别惊讶地问妈妈:“她是谁,怎么会出现在我们家”
一瞬间,朋友只觉得尴尬极了,在一张沙发上都共同坐了半小时,到了最后居然还没发现有这样的人
亲戚当时也被气得不行,直接质问儿子:“当时还专门让你们喊人了,都干什么去了”
孩子绕了绕头,尴尬地说了一句:“没听到”
后来,午饭结束,亲戚就忙着摇人玩牌,一整个下午,朋友虽然陪着他们一起玩,可着实也被家里的两个孩子吵到了
孩子一会儿在妈妈的旁边拿钱买零食,一会儿又问家里的饮料放哪里、空调遥控器在哪里,可奇怪的是亲戚对于这一些都无动于衷
刚开始的时候,还以为是亲戚故意为之,就是不让儿子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
结果,等到玩牌结束后,亲戚看到身后儿子满头大汗竟然还责怪他们不开空调
孩子们很无语地鄙视了一眼,然后发脾气说:“我都问你多少遍遥控器在哪里,你听到了吗”
...
听完这些,我突然明白了一句话:什么样的家长就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
如果家长本身就比较爱玩、还总是自动屏蔽了孩子的声音,那孩子后面也会照着学习,特别是遇到不想听的话就成了躲避的借口,时间长了也形成了屏蔽性免疫力-不喜欢某个人就听不到某人的声音
所以,当孩子某方面表现得比较糟糕时,家长的第一反应不是指责批评,而是以身作则做好榜样
当家里环境得到了好的净化,好的环境养出好的心情,好的心情自然也会养出好的态度、和好的成长习惯